close
More photos:
龍蟠寺 (Neak Pean)
Neak Pean 的意思是「纏繞的巨蛇」,又譯為蛇寺。東方古老的神話常常「龍」「蛇」不分,都叫「Naga」;因此 Neak Pean 也許譯為「龍蟠」更為恰當。有人把取其音叫作涅槃宮,不過涅槃(梵文:निर्वाण,巴利文:निब्बान,Nirvana)在佛家有特別的意思,Neak Pean和「涅槃」沒有關連,故不恰當。整個建築布局的中心是一個直徑十四公尺的圓形基台。基台浮於水池上,像一個孤立的島在水中央。大水池象徵古神話喜馬拉雅山上的聖湖阿那婆達多(Anavatapa)。基台分七層,逐層向中央縮小。島上只有一座像徵須彌山的石塔,石塔上雕刻兩隻纏繞的蛇神(Naga),小島東側還有一座白馬雕像。據說從前的朝聖者,在主池四邊的小水池取水,潔淨自己的身體和靈魂。
飛馬雕像說的是佛經裡「飛馬救人」的故事,描述大洪水時佛陀不忍百姓受難,化作飛馬救人,讓苦難眾生攀爬在馬上把他們救出。也有人說那故事是,海上商人因船難受困在住有鬼怪的孤島,眾人正煩惱不知道該怎麼離開,其中一位商人在睡夢中夢到。日初東方之時,菩薩會化身為會飛的白馬,把受難者從水面馱起,當看到這化身時,必須緊緊抱著白馬的肚子,就可以順力逃離孤島。
在頂果欽哲仁波切的《唵嘛呢唄美吽》中看到一個故事,所以比較可能的典故是,海上商人因船難受困住有鬼怪的孤島,鬼王派小鬼變成正妹色誘商人們,正當商人們以為身在天堂時,其中一人迷路走到一個鐵堡壘附近,聽到裡頭有人在哀嚎。走近探聽,裡頭的人隔著牆牆訴他,那些正妹是鬼怪的化身,他們就要被鬼怪吃掉了,要他們趕緊離開孤島。那人就趕回去通知伙伴,正當他們不知所措時,就唸觀世音菩薩名號,觀世音菩薩化為飛馬把受困者救出,受不了正妹色誘的商人不肯離開,就被吃掉了,其他商人都緊抓著飛馬被救離孤島。不過不論哪個典故才是對的,都展現了佛家志在救苦救難的濟世精神。
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期,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,他以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考慮,包括蓋水庫、鋪路修橋、建驛站、醫院等,其中的龍蟠寺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,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。龍蟠寺是古代吳哥王朝民眾前來養病生息的地方。這裡有五座水池,被稱為聖池,分別為中間一座四方大水池以及大水池各邊連接的四座小水池,當時這些水池都浸泡滿滿的藥草,讓民眾浸泡藥浴。雨季時池水漲滿,藥草於水中自然分解而成為藥池,藥水由大水池流入小室中的扁平凹槽,再由各出水口流出,底下設有蓮花座,病患便跪在這裏以藥草水淋身治病。另外,大水池的水,得個別通過四座雕有象頭(北方,水)、馬頭(西方,風)、獅頭(南方,火)、人頭(東方,土)像口中出水,才能流入小水池中。由於四座小水池據說有不同的療效,病人分別被判別病症,將遵循指示去做藥水浸泡。小水池出水口上方的遮蓋屋頂還雕有診治病人和按摩的圖像。
塔頌寺 (Ta Som)
塔頌寺,又稱為塔頌將軍廟,完成於十三世紀初,用來記念塔松將軍因戰勝占婆族入侵而加以興建,在龍蟠寺東方不遠處,有人稱為小塔普倫寺,因為這裡同樣也被大樹叢生所毀壞。也稱「姐廟」,相傳闍耶跋摩七世 為了紀念姐姐所建,不知道為何改紀念塔頌將軍。塔頌不大,圍牆約有250公尺見方,城牆的四個出入口也有闍耶跋摩七世的四面微笑,東側的塔門還被古樹給包圍環繞,樹與塔融合為一體,已經分不出是塔還是古樹了。牆門上的闍耶跋摩七世微笑,有四個面,代表的是佛家的四無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,徵笑代表的是其中的「喜」。
有名的樹門:
東美蓬寺 (East Mebon)
東美蓬寺又稱為東美朋寺。東美蓬寺和變身塔極相似,建築年代似乎也相差不遠,都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 所蓋的,據說相差只有十年左右。東美蓬寺和變身塔比較明顯的區隔方式似乎是:一) 東美蓬寺的階梯較高;二)東美蓬寺四周有石象守護。東美蓬寺其實原本是一個很傳奇的寺廟,因為她原本是位於東大人工湖(East Baray)上的一座島,是一座祭祀祖先的寺廟,只不過東大人工湖已經只剩下遺跡了,我們搭車就到該處,可惜就少了一份浪漫。和變身塔一樣,東美蓬寺的建材並非全都是沙岩,而主要是紅磚,外面再覆一層灰泥,工匠在灰泥上要作細緻的雕琢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