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咦?今天是七夕嘢!
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,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,
如《诗经·大东》:“跤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服章;
睨彼牵牛,不认服箱。”还有明代罗颀《物源》曰:“楚怀王初置七夕。”
不过那时候的七夕,是祭祀牽牛星、织女星,并无后面的故事。
直到汉代,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,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。
如东汉应劭撰的《风俗通》载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侨。”
又如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针于开襟楼,俱以习之。”
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、相夫教子,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,
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。所以每逢七姐誕,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,
祈求自己能夠心灵手巧、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。
這也就是“乞巧”這名稱的來源。婦女亦會結綵樓,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(七孔針),
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,穿進了為之得久。
久而久之,七夕也成為了「女兒節」。
不過,古人乞巧不獨七夕,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,
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。宋元时期,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,
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,称作乞巧市。
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“閨中秘戲”,
“七月七日,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。
是夕,人家婦女結采縷,穿七孔針,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。
有喜子網於瓜上。則以為符應。”喜子是指一種小型蜘蛛。
《東京夢華錄》則說:“婦女望月穿針,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,
次日看之,若網圓正,謂之得巧。”
杜甫在《牽牛織女》詩中曾提及這種風俗:
“蛛絲小人態,曲綴瓜果中。”
劉言史《七夕歌》:“碧空露重新盤濕,花上乞得蜘蛛絲。”
到了現代,七夕節又被人們正式地稱為「愛情節」。
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但由于“情人”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,
以及七夕傳統習俗中並沒有情侶約會的內容,
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“情人节”不适当,而应称“爱情节”。
嗯~亲爱的,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哪里,是祝你七夕快乐哦~~
全站熱搜